每年查餐后血糖以防糖尿病
发布时间:2013-05-31 16:19内容来源:未知 点击:次
各单位体检一般只查空腹血糖,没有查餐后血糖,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因此建议成年人最好每年查次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监测,要注意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夜间血糖谱,注重尿糖、尿酮体的监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反应、血压、血脂、体重的监测和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9.7%,如果加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代谢异常,深圳的发病情况与全国是一样的。
糖尿病发病呈现两个高峰
糖尿病专家解释,目前糖尿病发病呈现两个高峰,一个是年轻人,一个是老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
糖尿病发病率虽然高,但是在防治上却有“三低”:一是知晓率低,有六成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二是就诊率低;三是控制成效低。糖尿病预防则需“三早”: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指出:糖尿病高危人群有:1、年龄≥45岁者;2、曾有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或葡萄糖耐量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者;3、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即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为糖尿病患者;4、体型肥胖者,尤其腹型肥胖者;5、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6、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7、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8、长期吸烟者;9、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10、长期使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如果您有上述情况之一,请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尽早筛查糖尿病。
10岁胖墩也得2型糖尿病
专家告诉记者,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最小的糖尿病患者是一个10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母亲就是糖尿病,孩子一米七,有180多斤,是2型糖尿病。通过控制体重和用药治疗,现在血糖控制得很好。”
专家介绍说,糖尿病的分型为:一、1型糖尿病,发病急,有酮症倾向,年龄主要是幼年及青少年,近年来成人发病率增高,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二是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肥胖者较多,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三是妊娠糖尿病。孕前血糖正常,妊娠时发现血糖异常,OGTT试验空腹血糖>5.1 mmol/L、1小时血糖>10.0 mmol/L、2小时血糖>8.5 mmol/L,均可诊断为GDM。四是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并有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征。
成年人最好每年查次餐后血糖
专家告诉记者,各单位体检一般只查空腹血糖,没有查餐后血糖,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因此建议成年人最好每年查次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监测,要注意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夜间血糖谱,注重尿糖、尿酮体的监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反应、血压、血脂、体重的监测和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是:一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7%。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一般目标值HbA1c<6.5%。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且有良好医疗条件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应该更加严格,尽量使HbA1c<6%。糖尿病病史长,已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患者,推荐HbA1c≤7.5%。老年糖尿病患者(>65岁)若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7%;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1c<8%;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控制目标可放宽到HbA1c<9%。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