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物中毒的案例中,“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的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动植物体内含有有毒成分,由于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未能将有毒成分破坏或去掉,或因误食等。以下是较为常见的动植物中毒现象,平时多留心可以避免毒素侵害我们的健康。 牲畜甲状腺中毒 甲状腺是一种分泌腺体,位于牲畜喉头的后部和前几个气管环附近,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外来的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进入人体各部,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特别是严重影响下丘脑功能,破坏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人只要吃2—3克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如头痛、头昏、恶心、兴奋、心悸、多汗、发热、手指震颤、抽搐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猪的甲状腺呈深红色,牛的呈淡红色,羊的呈暗红色。甲状腺素化学性质稳定,需加热到600℃才被破坏。有关部门出售的肉一般都摘除了甲状腺,但在集贸市场购买猪、牛、羊头颈时应多加注意识别,千万不要将甲状腺当肉吃。 有些人喜欢以猪头等作为下酒菜,要特别注意。 鱼类组织胺中毒 鱼类组织胺中毒的发病特点是:发病快(潜伏期为0.5—1小时),症状轻,恢复快。多由青皮红肉的海鱼包括竹荚鱼、蓝圆、鲐鱼、扁舵鲣、秋刀鱼、鲭鱼、沙丁鱼、青鳞鱼、金线鱼等引起。因这类鱼含组胺酸较高,当鱼体不新鲜或发生腐败,在细菌的作用下组氨酸变成组胺,当组胺达到一定量时,食后便有中毒的危险。 中毒主要症状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脉快、胸闷、呼吸窘迫等,部分病人出现眼结膜充血、瞳孔散大、视物模糊、脸发胀、唇水肿、口和舌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全身潮红、血压下降等。重症者可能死亡。 预防措施:选购海鱼时一定要注意其新鲜度,并要及时烹制。在处理时,要清除内脏并用水充分浸泡后再进行烹调,烹调时加适量的醋,以破坏组胺。 在腌制鱼时除原料要新鲜外,还要加足量的盐(25%以上)。 其他鱼、虾、蟹及甲鱼等水产品不新鲜都可能引起组胺中毒。 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 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因为传播广泛,好多地方称之河豚,其实河豚为哺乳动物,请加以区别。类似于猫熊,错误的叫法接受度高之后便称之为 熊猫。)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 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鱼”等称呼。古时 称“肺鱼”。英文名:puffer fish 。河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 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 河豚鱼又名?鱼、气泡鱼,肉质细嫩、味道十分鲜美,营养丰富,为群众所喜爱。民间曾有“拼死吃河豚”、“吃了河豚,百味无鲜”之说,在日本是“舍命吃河豚”。但是河豚鱼中含有两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即河豚毒素和河豚酸,这两种物质主要集中在卵巢、肝脏,其次是皮肤、血液、眼、腮,有的鱼肉中也含有该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能耐酸、耐高温,不耐碱,一般烹饪方法无法将其破坏。一旦进入人体,会严重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死亡率极高。 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发病过程相当迅速,快者十几分钟,慢者不过3小时就会有明显症状。开始腹部不适,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眼睑下垂,四肢乏力,继而四肢麻痹,呕吐、腹泻、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率相当高,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 预防措施:政府有关部门为预防河豚鱼中毒,采用三去(去头、去内脏、去皮)以及用碱处理的方法,或盐干制品,并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以减少毒素的危害;水产部门应加强宣传——河豚鱼的形态、特征及毒性,不能将河豚鱼与其他鱼混放在一起或将其挑出任意摆放,防止误食;对肌肉有毒的河豚鱼禁食。 毒蕈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