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渴了就要喝水。然而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人们在饮水方面存在着较多误区。为此,专家提醒大家,喝水不要踏入5大误区。
误区一:片面强调水中矿物质 矿泉水因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一些矿物质而深受大家喜爱。但不少人却认为矿物质含量越高越好,其实不然。饮用水中应该含有适量、平衡的矿物质,但矿物质含量高并不能完全说明水的活力强。反之,当水中矿物含量超标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例如,当饮用水中的碘化物含量在0.02-0.05毫克/升时,对人体有益,大于0.05毫克/升时则会引发碘中毒。 误区二:水越纯越好 不少人认为水越纯越好。事实上,长期饮用纯水也会导致身体营养失调。大量饮用纯净水,会带走人体内有用的微量元素,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容易产生疾病。 由于人体的体液是微碱性,而纯净水呈弱酸性,如果长期饮用微酸性的水,体内环境将遭到破坏。专家指出,长期饮用纯净水还会增加钙的流失。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更不宜长期饮用。 误区三:喝水仅为解渴 口渴了才喝水,不渴就不用补充水分。人们喝水时往往忽略了水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干净、安全、健康的水是最廉价最有效的保健品。水在体内能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稀释,这样才能便于人体吸收。由于一切细胞的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水,只有让细胞也喝足水,才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误区四:饮料=饮用水 不少年轻人喜欢把饮料当作饮用水。对此,专家提醒,水和饮料在功能上并不能等同。由于饮料中含有糖和蛋白质,又添加了不少香精和色素,饮用后不易使人产生饥饿感。因此用饮料代替饮用水,不但起不到给身体“补水”的作用,还会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和吸收。长期饮用含咖啡因的碳酸性饮料,会导致热量过剩,刺激血脂上升,增加心血管负担。咖啡因作为一种利尿剂,过量饮用会导致排尿过多,出现人体脱水的现象。另外,对儿童来说,碳酸性饮料会破坏牙齿外层的珐琅质,容易引发龋齿。 误区五:医疗用水可当饮用水 目前在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些名为“电解水”和“富氧水”的饮用水。严格的说,这些都属于医疗用水,不能作为正常人群的饮用水。 电解水就是通过电解作用,把水分解成阳离子水和阴离子水。阳离子水是医疗用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饮用。阴离子水则常被用于消毒等方面。富氧水是指在纯净水里,人为加入更多的氧气。这种水中的氧分子到了体内,会破坏细胞的正常分裂作用,加速衰老。而纯净水加入氧气后,由于分子结构的原因,仍然是大分子团水,也不易被细胞吸收。 怎么正确喝水才健康?1、不要喝没煮开的水 平时生活中,喝水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水一定要煮开之后才能够饮用。很多人直接饮用自来水,可能会摄入很多的微生物或者细菌,这些有害物质容易对人的肠胃道功能造成损伤,甚至引发某些肠胃道病变。因此,平时在喝水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水煮开之后饮用,同时做到充足饮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健康,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2、放置时间太长的水不要饮用 平时如果想要通过合理的饮水来促进身体健康,关于喝水的小常识就要注意了。一般来说,放置时间太长的水不要饮用。很多人经常将水煮开之后放凉,但放置时间太长,水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如果总是喝放置时间太长的水,可能会影响肠胃道健康,甚至在饮水之后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因此,喝水也要注意,一般是将水煮开之后等到温度适宜马上饮用,最好不要将水放置时间太长,这样才能防止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3、不要等到严重口渴才喝水 平时生活中,想要通过喝水养生,就需要适当饮水。平时在工作间隙,可以每隔俩个小时就饮水一次,这样既能够保持体液平衡,又可以避免身体缺乏水分。但是,很多人总是等到明显口渴的时候才喝水,此时身体已经明显缺水,可能会有尿液浓缩的表现。尿液浓缩明显时,垃圾毒素容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平时应该适当饮水,不要等到严重口渴才饮水。 通过以上内容了解发现,喝水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些喝水的小常识需要谨记。只有做到健康饮水,这样身体需要的水分适当补充,才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