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场地:面积为13.4米×6.1米,在8米空间内不得有障碍。
②边线:场地所有边线的宽度从内侧量起不得宽于0.04米。场地之间、场地与障碍物之的缓冲距离为0.9米到1.8米。
③中心线:宽度0.04米的中心线将场地分成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
④1/4圆:在场地中心线的角上,边线与中心线交接处各有两个半径为0.9米的四分之一圆,宽度为0.04米的边线将从一圆的外测量起。
⑤发球圈:在左右场各有一个半径为0.3米的发球圈。其圆心距离底线2.45米,距边3.05米,宽度为0.04米的线,应从发球圈的外测量起。
网柱要求
①网柱:网柱应高于地面1.55米,应加以固定以便将网拉紧。网柱需由坚硬的材料制成,其半径不得大于0.04米。
②网柱的位置:网柱应固定在边线外0.3米处,与中心线成直线。
网的要求
①网由普通细绳或尼龙绳制成,网孔为0.04米至0.05米之间。网的宽度为0.7米,长度不得超过6.11米。网的上、下端需用带子包边,宽度均为0.05米,以便穿绳将网拉紧平于网柱顶端。网的中部上端高1.52米,靠近网柱的两侧高为1.55米。
②标志线:如果网超过尺寸,则在网的两端使用可松动的、宽度为0.05米的带子,并与两侧进线和中心线垂直。
编辑本段
规则介绍
“regu”是马来语。在正式赛事中,藤球比赛分为3项,单组赛、双人赛和团体赛。
藤球比赛中单组赛:每支球队上场3人,并有2名替补。
团体赛:每支球队每个regu3人,共3班,即9人,并有3名替补。
双人赛:每个regu2人,并有1名替补。
单组赛和团体赛
发球者(feeder)或击球者(striker)将球投给接球者(server),接球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圈内,另一只脚将球踢出。即使球触网或落在场地内都可得分。如果得分,比赛将继续进行。在比赛中每方只有3名球员在场上,但可以随时增加1名替补。如果使用了1名替补,那么在比赛进程中将不得使用其他替补了。在团体赛中,比赛与单组赛程相同,但每支球队都有3个单组,总共可有12名队员参赛。每队的第一组将进行3局比赛,获胜的组为本队得1分。第二组之间的胜者仍可为本队得到1分。如果有一支球队在前两组比赛中都获胜,第三组之间的加赛就不需要再进行了。
双人赛
每队由两组选手进行比赛,每组2名运动员。其中一人是后卫,位置在后场,负责发球和接球,他可以在基线后的任何位置发球,被称为“tekong”。另一名球员也被称为“alternate tekong”,负责运球,他和后卫也都可在各自的位置上接球。每得一分,运球的两名球员位置就相互轮换一次,直到有一方得分超过规定数字。在比赛进行中,每方只允许有有2名球员在场上,但随时可以有1名替补上场。在整场比赛中,对替补的使用没有限制。
得分系统
一方踢球过网,使对方经3次传递都无法回球过网,或迫使对方回球出界,就可得分。无论谁发球,任何一方只要该球获胜都可得分。只要有得分,就换发球。当发球一方或接发球一方出现失误,对手得分,并换发球。每场比赛进行2局。每局21分制,如果出现20比20的平局,一方要超过对方2分才可获胜,最高分值为25分。如果两个组各赢一局,那就需要加赛一局,称为“决胜局”(tiebreak),决胜局只有15分,当比分为14比14平,一方要超过对方2分才可获胜,最高分值为17分。
编辑本段
运动特点
藤球是一项很高技术的项目,要求用特殊的技巧来处理球。一般每支参赛队拥有2名到3名的队员,得分主要依靠在用脚将球踢到对方场区(球场大概是羽毛球球场大小)内,而对手无法救起。
踢,是特球比赛的主要动作,他要求在半空中踢球的位置至少达到肩的高度。“sepak”是马来西亚语,为藤球的专业用语“踢”的意思。藤球比赛中,选手不能用手,他们能够用脚,腿,肩和头触球。选手常常在藤球比赛中有非常高难度带杂耍意味的动作来控制球的运行。 在早期,藤球比赛是一个用大家在玩一个用藤条做成的球,他们尽力不用手或者手臂触球,但是使得球不落地。随着比赛规程的日益完善之后,成为了队制的比赛。“Regu”是马来西亚语中球队的意思。比赛有3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