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当前位置: > 健康饮食 > 甘肃百岁夫妻长寿饮食经(2)

甘肃百岁夫妻长寿饮食经(2)

发布时间:2014-08-11 08:40内容来源:未知 点击:

让杜斌文记忆犹新的是,家里没有牲口,母亲只能手推石磨,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多,而父亲一年到头都穿一双布鞋,即使露着脚趾,还凑合穿。“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偶尔闹别扭,也是互相忍让和尊重。生活条件改善后,两人的感情更加稳固。”杜斌文说。

百岁夫妻的长寿经

让杜斌文欣慰的是,父母的身体一直比较硬朗,除了耳背,没啥大毛病。“近3年来,老母亲行动不便,但医生说,这属于自然衰老,没有大碍。老两口的血压、血糖、血脂、心脏功能等都很标准。”夫妻长寿是否有秘诀呢?《生命时报》记者根据第一手采访材料,试图总结背后的原因。

什么都吃,素食为主。老两口从不挑食,什么都吃,但常年以素食为主,肉类很少吃。小米、玉米等杂粮,老人吃了一辈子,是他们的最爱。此外,只吃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土豆,很少从外买菜。

饭量稳定,规律饮食。多年来,不管吃什么,老两口的饭量一直比较稳定,从不饥一顿饱一顿,三餐一般都是一碗饭或一个馍,再搭配一小碟菜。

热爱劳动,不爱闲着。“现在讲究运动,但过去没人讲究。农活就是运动,坚持劳动就是坚持运动。”杜斌文说,父母常年务农,春耕秋收,从没闲着。没生病前,陈根娥一人就能把老两口的衣服洗完,没事时坐在床上绣鞋垫。直到现在,杜继儒还会隔三差五地给花坛除草、修鞋钉鞋、编笼子等,充分发挥余热。老人修鞋时聚精会神,一双大手拿起细小的铁钉,特别稳当,动作娴熟,不一会就能把鞋钉好。

喜欢阅读,传播知识。阅读是杜继儒终生的爱好,看完后还不忘给乡亲们讲讲,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不少知识。老人认为,这样能给大脑及时“充电”。

为人厚道,积德行善。“老人什么事都是带头干!”杜斌文回忆说,镇上不管何处修路,父亲都会义务参加,主动出力,从不推辞。以至于后来,村里逐渐形成村民自修公路的传统。而母亲的最大特点就是厚道,即使自己过得很困难,仍会节衣缩食,帮助别人。村里老人说,老两口长寿就是因为积了不少恩德。

相互照顾,体贴入微。老两口十分恩爱,乐于照顾彼此。陈根娥身体健康的时候,更多地照顾丈夫,料理一日三餐,为他量身裁衣,给他洗衣裳……如今,换为杜继儒照顾妻子,每天帮老伴穿衣脱衣、盛饭倒水、按时服药、更换尿布,生活细节都由他亲自打理。

条件改善,享受福利。杜斌文说,老人长寿离不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二老享受国家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一个是给高龄老人的生活补助,每位老人每年1000元;另一个是养老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元。村里的医疗条件也比过去强得多,看病享受农合报销,头疼脑热都能在村里就医。

来世还做百岁夫妻

即使生活艰难、农耕忙碌,杜继儒和陈根娥却没忽视对子女的教育。“遵纪守法,踏实做事;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是老两口每天都要督促子女牢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儿女们也很争气,让老人特别自豪和满足。四个孩子中,老大成为国家干部,老二、老三虽在家务农,日子也过得红火;小儿子为了方便照顾父母,留在家乡中学执教,从一名普通老师做起,现已成为副校长。

苦尽甘来,如今,杜继儒和陈根娥已有孙辈10人,重孙辈7人。为善、尽孝的传统在晚辈中不断传承。孩子们都会经常回家看望老两口,好吃的、好玩的、新衣裳统统拿回家,用自己的方式尽孝。过继出去的孩子由于住得很近,也会常来探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