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在跑步前后压压腿、拉伸拉伸,就能预防跑步引起的下肢变粗。对此,专家表示:“这一说法尚没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但这些都是跑步前后应该做的放松活动,有利于预防伤病和加快身体的恢复。运动后放松、按摩还可以加快疲劳的解除、代谢产物的清除。”
疑惑3 跑步为何老“不够气”?
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后,小晏开始了慢跑锻炼。可是不久,她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想当初自己在读大学时,每次体能测试中肺活量一项可都是“优秀”级的。为什么如今没跑几步就已经觉得“不够气”了?毕业才一两年,总不可能“退化”得这么快吧?
专家解惑:
专家解释,像小晏这样的不经常锻炼者或初次锻炼者,在长跑时往往会出现“刚跑几步就不够气”的现象。可是,“不够气”不单单和肺活量有关,还与心脏功能和肌肉适应能力有关。
一般以健身为目的的跑步是长时间的慢跑,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经常锻炼者或快跑者尤其容易感到“不够气”。周同解释,这其实是因为平时锻炼少,心脏的储备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弱,肌肉内能量的储备和代谢能力较低,不能够适应身体运动的需要所引起的。小晏肺活量优秀、但是跑步时仍然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运动频率 每周3次以上为佳
如果已经有了很好的锻炼基础,跑步锻炼时仍然大口大口喘气,就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专家表示,慢跑时应该让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具体感觉就是跑步的时候还可以和同伴做不费力的交谈——上气不接下气那肯定是过了。在开始锻炼的时候,建议强度比这个还要低。”如果锻炼后有疲劳感,但是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充沛,吃得香、睡得好,就说明运动量是合适的。
专家还提醒,在中等运动强度下,每次运动时间在30~60分钟就可以。开始的时候如果达不到这个运动时间,没有必要坚持,更不可操之过急,可以等有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基础,再循序渐进加大运动量。但是,运动频率就最好不要“妥协”,保持在每周3次以上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