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点是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感染重者还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白细胞计数增多;病程长者还可表现为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等。其护理要点是协助医师治疗原发病灶,控制感染,减轻局部症状和不适,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病痛;(2)体温过高;(3)自理缺陷;(4)知识缺乏:预防感染知识;(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6)有口腔粘膜改变的危险;(7)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一、疼痛
相关因素
炎症区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疼痛部位所处位置,如患肢下垂。
主要表现
主诉疼痛。
痛苦面容,呻吟,烦躁不安。
难以入睡。
护理目标。
病人能掌握自我调节以缓解疼痛方法。
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消除。
护理措施
与病人亲切交谈,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以及病人心理状态。
仔细观察病人表情及行为,评估其语言性暗示的异常程度。
评估有否加重病人痛苦的周围环境因素,如空气、噪声、设备,并设法改善,如空气清新、卧具或坐具舒适、环境清洁、光线柔和。
分散病人注意力,如听收音机、聊天、看书报等,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感受性。
适当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采取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肢体疼痛者,可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而缓解疼痛;局部还可采用金黄散、50%硫酸镁冷湿敷,以促进炎症局限等。
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
遵医嘱合理使用止痛药,并观察药物治疗。
重点评价
疼痛是否减轻或消除。
缓解疼痛措施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人是否掌握应对疼痛的技巧。
二、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 感染扩散
主要表现
病人主诉发热、发冷、寒颤。
病人体温高、呼吸加快、脉搏增快。
病人神志恍惚。
护理目标
病人能描述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
病人能掌握有助降温的自我处理方法。
体温恢复正常。
护理措施
倾听病人主诉,评估病人的症状、体征及热型。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趋势,每天测量3-6次,必要时可随时测量。
调节室内温、湿度,使病人舒适。
体温超过39℃时,给予物理降温,如醇浴、冰敷等,并观察反应,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降温,并注意病人出汗情况,出汗后予以妥善处理以防虚脱、受凉。
能饮水者,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出,也可补充因大量出汗而丧失的水分。必要时遵医嘱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卧床休息,寒战时注意保暖,减少能量的进一步消耗。
加强营养,给予清淡、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饮食,以补充能量的大量消耗。
告诉病人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如呼吸增快,脉搏加速、虚弱等。
重点评价
降温措施的效果。
病人是否掌握高热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病人是否能随时反映体温升高的自觉症状。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疼痛
虚弱
主要表现
病人主诉活动时,疼痛感加重或疲乏、眩晕、气促。
病人日常料理需别人帮助才能完成,如穿衣裤、入厕、洗漱、进食等。
护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