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快如闪电?小心身体拉响警报 曾听闻这样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一位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清晨被闹钟叫醒后,像往常一样迅速起身,准备开启新的一天。可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随后便重重地摔倒在地。家人闻声赶来,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然而,最终老人还是因中风,左侧肢体失去了知觉。原本平凡的早晨,却因这一个急促的起床动作,彻底改变了老人和他家庭的生活轨迹。 这绝非个例,现实生活中,因晨起不当而引发健康危机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人在清晨醒来时,常常一睁眼就迅速坐起,紧接着跳下床,开启忙碌的一天。殊不知,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暗藏巨大风险。人在睡眠时,身体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大脑皮质处于休眠、抑制状态,各项生理功能维持着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刚睡醒时,这种 “睡眠惯性” 还会维持一小会儿,如果此时立马下床,容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重者则可能诱发中风、猝死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血管弹性下降,椎间盘较松弛,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突然改变体位,发生意外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 这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晨起习惯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晨起的短短几分钟,若是方式不对,就可能成为健康的 “定时炸弹”,随时引发不可挽回的悲剧。所以,千万别小瞧了晨起的这些细节,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晨起习惯,或许就能为健康筑牢一道坚实的防线。 晨起最养人的 5 个习惯,喝水仅排第三
第一:晨起缓慢起床,给身体 “缓冲期”
人在睡眠时,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经过一夜的休息,人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苏醒,交感神经开始兴奋,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此时,如果突然快速起床,身体来不及适应这种快速的变化,血压会出现较大波动,容易导致脑部急性缺血、缺氧,引发直立性低血压。尤其是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起床过猛更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 。 正确的做法是,早晨醒来后,先不要着急起身,可在床上躺 2 - 3 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如伸懒腰、转动脚踝手腕等,促进血液循环 。然后慢慢坐起,在床边再坐 2 - 3 分钟,让身体适应由卧位到坐位的变化,最后再缓缓起身,开始一天的活动。 第二:晨起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生命线”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达到 50 - 60% ,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血压患者在清晨时段血压往往会出现明显升高,这一现象被称为 “血压晨峰” 。经过一夜睡眠,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血液流动相对缓慢,加上清晨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晨起按时服用降压药至关重要。按时服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在清晨时段过度升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果不按时服药,血压波动过大,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冠心病、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在晨起后第一时间服用降压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第三:晨起喝一杯水,唤醒身体 “活力源”
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消耗了大量水分,血液变得黏稠,身体处于相对缺水的状态 。此时,喝一杯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稀释黏稠的血液,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喝水还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废物,预防便秘 。 晨起喝水,建议选择 30 - 40℃的温开水,口感适宜,不会刺激胃肠道 。水量一般为 200 - 300 毫升左右,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多饮水可能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过少则达不到补充水分的效果 。喝水时要小口慢饮,不要一饮而尽,以免引起呛咳 。 第四:晨起按时吃早餐,开启营养 “加油站”
早餐作为三餐中的第一餐,为我们提供了清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长期不吃早餐,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从胃部角度来说,经过一夜的消化,胃内基本排空,胃酸分泌却不会停止。如果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下来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不吃早餐还会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胆汁排出 。胆囊储存胆汁,进食时胆汁会被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若长期不吃早餐,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滞留并浓缩,增加了胆固醇和其他盐类沉积的风险,可能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 生活中,很多人吃早餐存在误区。比如有的人喜欢吃油条、油饼等高油脂食物,这类食物含有大量油脂,热量高,不易消化,长期食用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还有人习惯边走边吃早餐,这样会影响食物的咀嚼和消化,还可能导致胃部不适 。 一份健康的早餐,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 。可以选择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搭配鸡蛋、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再加上一份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如苹果、橙子、黄瓜等,既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增加饱腹感 。 第五:晨起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清空肠道 “垃圾站”
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肠道内会积聚一些代谢废物和毒素。清晨起床后,肠道蠕动相对活跃,此时是排便的黄金时机 。及时排便可以将这些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减轻肠道负担,保持肠道清洁,预防便秘、痔疮等肛肠疾病 。同时,规律的排便习惯还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力,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 如果晨起有便意却刻意憋着,粪便中的水分会被肠道重新吸收,变得干结,增加排便难度,久而久之容易引发便秘 。长期憋尿憋便还会影响膀胱和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 要养成晨起及时排便的习惯,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形成生物钟,刺激肠道蠕动 。其次,晨起后可以喝一杯温水,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 。此外,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玩手机或看书看报,避免分散注意力,延长排便时间 。 健康生活,从晨起开始
晨起的时光,犹如生命乐章的前奏,奏响着健康生活的旋律。这 5 个养人习惯,从缓慢起床的温柔唤醒,到按时服药的严谨守护;从一杯温水的润泽滋养,到营养早餐的能量注入,再到及时排便的轻松畅然,每一个习惯都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们健康的生活链条 。它们并非高深莫测的养生秘诀,而是简单易行的生活日常。 健康,是生活最珍贵的馈赠,而良好的晨起习惯,则是开启这份馈赠的钥匙。让我们从每一个清晨做起,将这些习惯融入生活,以健康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子。愿我们都能在这些习惯的滋养下,拥有强健的体魄,拥抱美好的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轻盈,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