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洗了个澡,怎么就突发脑梗了?” 近期不少医院接诊了这样的患者:有的是早上洗头后急着出门,有的是晚上洗完头没吹干就睡觉,结果突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甚至昏迷,被确诊为急性脑梗。 很多人觉得 “脑梗是老年人的事”,自己年轻、体质好就不用在意,但医生提醒:洗头时的温度变化、姿势习惯,很容易成为脑梗的 “导火索”。尤其是洗头后这 4 件事,无论男女老少,都一定要牢记 “不做”,别拿健康赌侥幸! 第一件:不马上出门,尤其是天冷时
不少人习惯早上洗头,洗完擦两把就急匆匆出门上班,觉得 “吹风吹干更快”,却不知这是在给脑梗 “铺路”。 为啥危险?
洗头时头皮血管会因热水刺激而扩张,毛孔也处于张开状态。如果此时马上出门,尤其是秋冬季节,冷风直接吹到头皮,会让扩张的血管瞬间收缩,血压骤升。对于本身有血管斑块的人来说,血管剧烈收缩可能导致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即使是健康人,频繁的冷热刺激也会损伤血管弹性,增加患病风险。 正确做法:
洗头后先用干毛巾把头发擦干,再用吹风机(温度调至中温,风力别太大)把头发彻底吹干,尤其是头皮根部。吹干后等 5-10 分钟,让头皮温度慢慢恢复正常,再出门。如果必须赶时间,出门时戴一顶帽子,保护头皮不受冷风直吹。 第二件:不湿发睡觉,哪怕再累也不行
“太累了,明天再吹头发吧”—— 很多人熬夜后洗头,或者晚上加班回来太晚,懒得吹头发就直接躺床上睡觉,这种习惯比你想象中更危险。 为啥危险?
湿发睡觉时,头皮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热量会不断流失,可能导致头部受凉,刺激脑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更重要的是,潮湿环境会让头皮血管处于 “应激状态”,如果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血管内的斑块容易在这种刺激下不稳定,增加脑梗发作的概率。此外,湿发睡觉还可能引发偏头痛、颈椎病,长期下来对睡眠质量也有影响。 正确做法:
无论多晚、多累,洗头后都要把头发彻底吹干再睡觉。如果担心吹风机噪音影响家人,可以用吸水性强的干发帽包裹头发 15-20 分钟,吸走大部分水分后,再用低温吹风机快速吹干,减少对头皮的刺激。 第三件:不马上低头弯腰,避免 “血压过山车”
洗头后很多人会顺手做些家务,比如低头擦地板、弯腰收拾东西,或者直接低头系鞋带,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其实暗藏风险。 为啥危险?
洗头时大多是低头姿势,此时头部血液供应相对集中。如果洗完头马上继续低头弯腰,会让颈椎和头部血管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低头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另一方面,弯腰时腹压增加,血压会突然升高,血管内的压力骤增,容易导致脆弱的血管破裂,或让斑块脱落引发堵塞。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这种 “血压过山车” 式的波动,诱发脑梗的风险更高。 正确做法:
洗头后先直起身子,坐在椅子上休息 3-5 分钟,让头部血液回流恢复正常,血压平稳后再做其他事情。如果需要弯腰、低头,动作尽量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或快速低头。 第四件:不马上大量喝水,别让心脏 “累着”
洗头时身体会流失一部分水分,尤其是热水洗头,容易让人觉得口渴,很多人洗完头会端起杯子猛喝几口水,其实这样对血管和心脏都不好。 为啥危险?
洗头后身体的血液主要集中在头部和上半身,此时如果大量喝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容量突然增加,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血压也会随之升高。对于血管功能不佳的人来说,血压突然上升可能刺激脑血管,增加脑梗的风险;即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 正确做法:
洗头后如果口渴,先喝几口温水(每次 50-100 毫升),间隔 10-15 分钟后再喝第二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水温以 35-40℃ 为宜,别喝冰水,以免刺激肠胃和血管。 医生额外提醒:洗头时做好这 2 点,更护血管
1. 控制水温与时间:洗头水温别太高(38-40℃ 最佳,比体温略高一点即可),避免过度扩张血管;洗头时间尽量控制在 15 分钟内,别长时间低头或泡澡时洗头,减少头部血管受压时间。 2. 注意洗头姿势:尽量选择站立洗头,避免长时间弯腰低头;如果是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可坐在带靠背的椅子上洗头,旁边有人陪同,防止头晕摔倒。 脑梗的发生往往不是 “突然” 的,而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洗头是每天或隔天就会做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细节,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引发危险。无论你年龄多大、体质多好,都别把 “洗头后注意事项” 当小事,牢记这 4 个 “不做”,才能让血管更安全,远离脑梗风险。 你平时洗头后有哪些习惯?有没有踩过这些 “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提醒身边人一起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