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 肉,古称之为羝肉、羯肉。羊肉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古时称羊肉为肉、羝肉、羯肉。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 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 补品,深受人们欢迎。由于羊肉有一股令人讨厌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实,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适量料酒、生姜一起烹调,即能够去其 膻气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风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勇飞等专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萎论》“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以中药为手段,建立了 以柏籽、柏叶等多味中药组成的“JFZ浓缩柏籽饲料”的风味添加剂,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饲喂“JFZ浓缩柏籽饲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转化 为柏籽羊肉 。 羊肉被医学家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是进补的好食材。羊肉性属温热,可以补虚劳、祛寒冷、温补气血,尤其适合在秋冬季食用。 羊肉做法有很多,炖、焖、涮、爆、烤最常见。每种方法有其风味和特点,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记者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蔡骏及国家烹调高级技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高级烹饪技师张亮,为大家解答各种羊肉做法的营养区别以及如何才能吃对羊肉。 炖、焖、蒸:原汤原汁。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成分不丢失,滋补效果最佳。炖时,营养成分部分溶入汤里;焖、蒸时,营养成分基本还在肉里,适合嗜肉族。炖汤时先用一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成奶白色汤,捞出汤骨,再将洗过的羊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小火炖制。如果用砂锅炖,风味更好。 涮:膻味小。很多人不喜欢羊肉的膻味,涮着吃就可以减少膻味。此外,冬天将羊肉用冷水浸泡一夜,夏天泡一两个小时,也可以把羊肉中的膻味物质浸出。需要提醒的是,麻辣汤底涮羊肉,吃了易上火。可同时吃些银耳、梨等生津润燥的食物,或喝点菊花茶去火。由于羊肉中可能存在病菌和寄生虫,应选经过质检的羊肉片,并且涮至熟透。 爆炒:能发汗。以葱爆羊肉为代表,选用鲜嫩的后腿肉或里脊,切成薄片,配上新鲜葱白,浸渍后用旺火急炒。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作用,还能发汗解毒。 烤、炸:油大。烤、炸羊肉的代表菜有羊肉串、烧羊肉等。这两种做法油分很大,而且烹饪温度过高,营养损失也最严重。百姓自己在家烤羊肉时,可用孜然、香叶、盐腌一小时后上锅蒸,再放在180℃左右的烤箱中烤,这样能减少油分。 最佳拍档:萝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杨力及蔡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羊肉性温,吃时最好配些凉性、平性的蔬菜,如萝卜、丝瓜、冬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等。但要说到羊肉的“绝配”,非萝卜莫属。一方面,荤素搭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另一方面,萝卜性寒凉,能润燥清火、去油腻、有助消化。 冻得发白,不新鲜。张亮及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所助理研究员郝耿介绍,市面上的羊肉,分冻、鲜两种。质量好的冻羊肉色彩鲜亮,呈鲜红色。有时羊肉刚才冰柜中取出,颜色发白,但放一会儿又变红,也是质量好的。脂肪部分应洁白细腻,如果变黄,说明冻得时间长。鲜羊肉摸上去黏手不打滑,说明没打水。新鲜羊肉的肌肉坚实有弹性,切成厚片能立起来,而不新鲜的则软塌塌“站不住”。
红焖羊肉的做法![]() 材料羊后腿肉1000g,胡萝卜2根,白萝卜1/2根,辣酱120g,干辣椒3只,白胡椒粉1茶匙(5g),大料2茶匙(10g),桂皮1汤匙(15g),枸 杞1汤匙(15g),盐2茶匙(10g),鸡精1茶匙(5g),蒜碎4茶匙(60g),红枣50g,姜片50g,大葱段50g,草果3枚,香叶2片,生抽 100ml,料酒200ml,油2汤匙(30ml) 做法将羊后腿肉洗干净,切成2.5cm大小的方块。胡萝卜和白萝卜去皮,切成滚刀块。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烧沸后将羊肉块放入焯2分钟,(为了让血水血沫析出),捞出再用干净的热水反复冲洗干净,并且控干水分。 大火加热锅中的油,待烧至七成热时将大葱段、蒜碎和姜片放入爆香,随即放入焯好的羊肉块,并烹入料酒,翻炒3分钟,然后迅速下入辣椒酱和生抽,将羊肉炒至上色。 把炒好的羊肉移入砂锅中,并加入大料、桂皮、草果、香叶和没至羊肉的清水,用中火烧开后撇去浮沫,再下入盐、白胡椒粉、胡萝卜块、白萝卜块、红枣、枸杞,加盖用小火焖烧50分钟即可。 小诀窍为了彻底去除羊肉的腥膻味,还可适当加大香料的用量。 |